WFU

2024年1月29日 星期一

預防失智新契機─高生物利用率薑黃素Theracurmin!


前一篇文章回顧了傳統預防與治療失智症的方法

並且發現沒有什麼理想的預防方式

那麼是不是束手無策了呢?

並不是

有個最新實證有效、尚未廣為人知的預防新契機

高生物利用率薑黃素

 

事實上

傳統的一般型薑黃素很早就被研究過

薑黃素被證實有抗氧化抗發炎清除自由基的功效

在阿茲海默小鼠模型實驗中

薑黃素可減少 β-澱粉樣蛋白和斑塊

且低劑量(160 ppm)下即能達到功效(可減少43-50%)


2006年有個問卷調查研究

研究調查老年人(n=1,01060-93)日常咖哩攝取與認知功能之間的關聯

並記錄詳細的醫療狀況、藥物、物質使用、飲食攝入、功能評估和精神疾病的訪談

結果發現

偶爾」和「經常或非常頻繁食用咖哩的受試者比「從不或很少」食用咖哩的受試者簡易心智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 得分明顯更高

因此研究認為

食用咖哩可以改善認知能力

不過

由於是問卷調查的結果

除了可能有回溯記憶及描述的偏差

難以量化薑黃的攝取量(咖哩內薑黃素含量只有3%)

因此

之後也的確出現了數篇傳統薑黃素的研究

服用劑量從每天1克到4克不等

然而遺憾的是

研究發現並沒有什麼顯著的效果

而之所以如此

原因就在於

雖然傳統薑黃素抗氧化(Anti-oxidant)抗發炎(Anti-inflammatory)抗澱粉樣蛋白(Anti-amyloid)金屬螯合劑活性(Metal chelator activities)的優點

卻也具備了水溶性差(Poor aqueous solubility)生物利用度極低(Very low bioavailability)

鹼性 pH 值下不穩定(Unstable at alkaline pH) 高清除率(快速代謝) high clearance (rapid metabolism)的缺點

 

因此

為了克服以上缺點

日本於2011

應用高吸收性膠體奈米粒子(colloidal nano-particles)的科技

開發出高生物利用率的口服薑黃素

在大鼠體內

血中濃度-時間曲線下面積 (AUC)比傳統薑黃素高40 倍以上

而在健康人類志願者中

AUC 比傳統薑黃素高 27 

並發現對人類飲酒後的酒精中毒有抑製作用

血液中乙醛濃度降低

由於生物利用度比傳統製劑高上許多

因此研究認為

能以較低劑量發揮臨床益處

 

雖然高生物利用率的口服薑黃素於2011年問世

但在失智相關研究則要到2018

美國加州大學Gary Small教授(前美國總統雷根失智症主治醫師)及其團隊所發表

該團隊首先取得三種不同薑黃素進行血中濃度測試

發覺只有來自日本的Theracurmin血中濃度最高、最符合需求

[三種薑黃素服用後 0.5-6 小時血液吸收動力學比較,其中Theracurmin® 吸收速度最快(T-max 2hr),峰值濃度和曲線下面積最高]


接著研究團隊從兩百多人篩選出40位尚未失智之長者(51-84)進行為期18個月隨機對照研究

研究結果發現

服用Theracurmin (90mg,一天兩次)的實驗組

不但言語記憶(p = 0.002)視覺記憶(BVMT-R Recall : p = 0.01BVMT-R Delay : p = 0.006)注意力(p < 0.0001)有顯著改善

而且在可早期偵測斑塊的FDDNP PET正子掃描檢查

Theracurmin實驗組 FDDNP 結合沒有變化(p = 0.2)

安慰劑組 FDDNP 結合增加(p = 0.02)

顯示無論主觀還是客觀評估

高生物利用率薑黃素確實能有效改善未失智成人的記憶力和注意力

且可預防阿茲海默症(斑塊沉積)發生


簡單統整一下

這篇研究有以下幾大亮點:

1.第一個針對非失智成人的生物可利用形式薑黃素的長期18 個月)雙盲對照試驗

2.每天口服 Theracurmin 可顯著改善記憶力和注意力。

3.治療前後的 FDDNP-PET 掃描發現,行為和認知益處與調節情緒和記憶的大腦區域中斑塊和纏結積聚的減少有關

4.薑黃素的認知益處可能源自於其抗發炎和/或抗澱粉樣蛋白的大腦作用

 

既然上述研究證實對尚未失智的成人有效

那麼有針對已經失智阿茲海默症的研究嗎?

 

答案是有的!

2021

土耳其Dokuz Eylül大學發表了Theracurmin在輕度認知障礙(MCI)或阿茲海默(AD)患者的研究

結果發現

已診斷阿茲海默的病人(n=52)

未服用Theracurmin對照組(n=33)MMSEMOCA  instrumental ADL 評分下降

而在Theracurmin治療組(n=19)、這些評分保持穩定

而在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n=41)

對照組(n=24) instrumental ADL 評分下降、且有三名患者進展為阿茲海默

Theracurmin治療組(n=17) instrumental ADL穩定且只有一名患者進展為AD

因此

高生物利用率薑黃素不僅僅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對於已有阿茲海默症或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

亦有相當的保護效果

 

最後總結

高生物利用率薑黃素Theracurmin

不但改善了傳統薑黃素吸收率差、易被代謝的缺點

只需極小劑量即可達到效果

更棒的是

雖然它具備預防失智的實證效果

卻沒有藥物有副作用的缺點

如同一般保健食品可安心服用


另外薑黃素除了預防失智

還有其他各種臨床實證功效

黃醫師會在下一篇文章介紹

高生物利用率薑黃素及一般薑黃素

究竟有哪些臨床實證的健康益處

請大家拭目以待!

 

References:

 

Curry Consump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 the Elderly

Am J Epidemiol. 2006 Nov 1;164(9):898-906 (IF:5.363)

https://academic.oup.com/aje/article/164/9/898/87190?login=false

 

Recent developments in formulation design for improving oral bioavailability of curcumin: A review

Journal of Drug Delive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ol 60, Dec 2020 (IF:5.062)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77322472031371X

 

舊型薑黃素研究:

Six-Month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Pilot Clinical Trial of Curcumin in Patients With Alzheimer Disease

J Clin Psychopharmacol. 2008 Feb;28(1):110-3 (IF:3.118)

 

Oral curcumin for Alzheimer's disease: tolerability and efficacy in a 24-week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study

Alzheimers Res Ther 2012;4:43 (IF:8.831)

 

Curcumin and cognition: a randomised, placebo-controlled, double-blind study of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Br J Nutr. 2016 Jun;115(12):2106-13 (IF:4.125)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s of solid lipid curcumin on cognition and mood in a healthy older population 

J Psychopharmacol 2015; 29:642–651 (IF:4.1)

 

高生物利用率薑黃素:

Memory and Brain Amyloid and Tau Effects of a Bioavailable Form of Curcumin in Non-Demented Adults: A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18-Month Trial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8 Mar;26(3):266-277 (IF:7.996)

 

Theracurmin Supplementation May be a Therapeutic Option for Older Patients with Alzheimer’s Disease: A 6-Month Retrospective F/U Study 

Curr Alzheimer Res. 2021;18(14):1087-1092 (IF:3.04)

 

Innovative Preparation of Curcumin for Improved Oral Bioavailability

Biol Pharm Bull 2011;34:660–665 (IF:2.0)